2020年9月13日 星期日

從「真假八哥」到「野鴿子的黃昏」 田園記趣系列 (4) 王飛龍 Dragon

 從「真假八哥」到「野鴿子的黃昏」

    每當幫園子除草翻土後,就可以看見好幾隻黑黑的鳥,體型約為鴿子的一半,在地面上啄食鋤翻出的蚯蚓及塊莖,平常偶而也可以發現牠們在地面草叢間刺探,從植物上採取食物,以及追捕昆蟲獵物等。這種鳥就是大家熟悉的「八哥」鳥,由於本土八哥雙翅中央各有白點,展翅時兩個白點呈現「八」字,所以稱為「八哥」。「八哥」會模仿環境中的聲音,甚至會模仿人語,很久之前就為人們所豢養。「八哥」鳥,台語稱為「嘉玲」,早時候,饒舌的小孩常被斥說:「你是嘉玲嗎?」。


                 小時候家裡曾經養過「八哥」,早上會說「早安。」,傍晚時會隨著我們說「我回來了。」,照顧它的責任就落在我們幾個小孩子的身上,因此對「八哥」還算熟悉。最近住家附近也出現了「八哥」鳥的行蹤;仔細觀察下,這些「八哥」們與印象中的鳥影就有那麼一點的不相同,經過爬文比對後才知道,這些鳥是外來種的假「八哥」。


             「八哥」原為台灣平地普遍的留鳥,「八哥」類由於極易飼養,同時可以訓練其模倣人類的語言,因此常成為籠中寵物,寵物商也從東南亞及南亞各地進口不同種類的「八哥」,然而許多籠鳥逸出到野外,成為強勢族群,佔據了原生種「八哥」的生活區,因此農委會2008年修訂的保育類動物名錄,將原生種的「八哥」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前一陣子,在埔里有一對老夫婦因為飼養了台灣原生種的「八哥」,而被法辦。


           目前台灣常見的外來種「八哥」包括了「家八哥」、「泰國八哥」、「叢林八哥」、「爪哇八哥」等。外來種「八哥」種類既然這麼多種又強勢,理當把牠們驅逐才對,然而大家是否開始擔心會不小心把保育類的「原生種八哥」認成了「外來種八哥」呢?別煩惱,最簡單的辨識方法就是看鳥嘴,「原生種八哥」的嘴巴是象牙白色的,相對的,「家八哥」和「白尾八哥」的嘴巴是黃色的。另外還有更多的辨認方法,引用於後,供大家參考。

                 在園中很常見的鳥兒是斑鳩和鴿子,它們在台灣都很普遍,皆屬於鴿形目、鳩鴿科,然而沒仔細探討,不容易區分牠們。一般而言,體型上鴿子比斑鳩大,而且鴿子的鼻子上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白色突起,叫做鼻瘤為斑鳩所無。它們不但外型上的差異不大,而且常讓人搞混的是:斑鳩是以本土種居多,鴿子是以外來種居多 



            國內的各種斑鳩品種,一共有25種,其中原產的21種,外來的3種,人工培育的1種。然而於2006年,高雄市野鳥學會首次在衛武營發現一種「斑馬鳩」外來鳥,由於牠們適應力極良好,已經繁殖到達上百隻的數量,威脅到台灣原生種「紅鳩」或「斑鳩」,值得注意( 照片取自台灣外來鳥種監測網)

                 如前面所述,斑鳩有一個種類是人工所培育出來的,自然生態並不存在,那就是魔術師變魔術使用的白色鳥兒,一般人都以為是白鴿,其實是白斑鳩;最早由日本鳥類專家將野生灰斑鳩經人工培育而成。白斑鳩性格溫順、與人親近且智商高,因此非常適合被用來訓練成魔術鴿。



                鴿子常棲息在高樓大廈上、騎樓或公園之間,我們對其存在習以為常,台語稱牠們為「粉鳥」。 事實上,這些鴿子是外來種,屬於「岩鴿」。岩鴿最早被引進做為信差,直到1960年代,台灣賽鴿活動逐漸盛行後,才開始被大量飼養做為比賽用途。飼養的數量多了總有一些會逸出到野外落地生根居住下來。有一些野化的鴿子,經過了野性的呼喚,激起了它們尋找還未被馴養時的野外生存環境,其中,高樓大廈看起來跟野外的懸崖峭壁很相似,它們就棲息下來繁殖下一代,形成了都會鳥。平時,岩鴿看起來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好像沒有什麼傷害,但是牠們常築巢或棲息在我們的窗台前面,羽毛以及乾掉的糞便灰塵,都會經由窗戶,大量的飄進室內,很容易傳佈病菌以及造成過敏。這些岩鴿體格實在太強壯了,或許會排擠那些原來生活在公園綠地及平原的珠頸斑鳩及紅鳩,讓牠們生活變的比較辛苦。


               行文至此,憶起了年輕時趕風潮讀過的一本小說,叫做「野鴿子的黃昏」。作者叫王尚義,去世的當時還未滿27歲,在他短促的生命中,不曾有過輝煌的成就,也沒有在人間留下太多痕跡。然而他的作品開始受到注意,是在他死後,由他的家人整理他遺留的80萬字各式體裁的創作作品,集結出版之後所開始的。
       他的作品開始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是因為一個悲劇,當時(1969)有一位萬華女中初二學生叫做首仙仙,被發現自殺在木柵指南宮後山,骸骨握著王尚義的「野鴿子的黃昏」這本書。當時許多所謂的專家學者認為:「野鴿子的黃昏」的內容充滿著散漫虛無消極思想,這種灰色讀物是使像首仙仙這樣的「文藝少女」走向自絕路途之因,因此一度成了禁書。 
       他的作品第二度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也是因為悲劇,1994年有兩位北一女高二資優班學生,在蘇澳一間旅館偕同燒炭自殺,她們遺書留下一句「社會生存的本質就不適合我們」,當時引起社會譁然,引發各界揣想,諸如:資優生心理壓力、輔導體制失靈、升學主義、社會功利,以及閱讀那些「過於早熟的晦澀書籍」,當然包括了王尚義所著的「野鴿子的黃昏」、「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及「野百合花」等等。
              王尚義喜歡文學與哲學,迫於家族期望的壓力,只能選擇台大醫學院。他這書念得辛苦、掙扎,為了轉入哲學系,多次與父親衝突、爭吵,最後仍然沒有結果。在社會功利掛帥的情況下,王尚義的初戀被強迫失敗後,在深夜裡寫下了「野鴿子的黃昏」,這篇作品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隻野鴿子,在黃昏中,因迷失方向而無奈,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六十年代「失落的一代」的影子。




          最近成為話題,而且全力要撲滅的外來鳥,那就是埃及聖䴉(ㄒㄩㄢ)。埃及聖䴉身長約6589公分,體重約1500克,展翅時長度可達112124公分,全身都是白色的,頭部到頸部為黑色裸皮,鳥喙是也是黑色,相當粗長,呈現往下彎的形狀,與傳說中的「死神的鐮刀」很相似,樣子十分不討好。  



         埃及聖䴉喜歡棲息在有水域的地方,例如紅樹林、農田、河口泥灘地,也現蹤高美溼地了;它個性強勢、食量大,基本上可以吞食的植物或小型動物牠都會吃,例如種子、花生、昆蟲、甲蟲、蛆、蚊子幼蟲、蟑螂蟋蟀、魚類、蝦類等等,屬於廣食域的鳥類。為了搶食,會驅趕本土鳥類,且將潮間帶底棲生物當作大餐吃到飽。若族群持續擴大,不僅影響本土鳥類生存空間,招潮蟹、彈塗魚等可能也會減少。
    在台灣,最普遍說法就是六福村在1970年代引進6隻埃及聖䴉,後來因不明原因「逸出」。台灣的緯度和埃及聖䴉的家鄉北非差不多,而且台灣生態資源豐富「要吃什麼就有什麼」,再加上埃及聖䴉不是在台灣演化,反而沒有產生天敵,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埃及聖䴉在台灣大量繁殖。


                  絕大多數的外來種鳥類,大都是籠鳥逸出到野外落地生根居住下來。之所以會引進牠們,不外乎牠們的叫聲美妙或其外型的艷麗,然而,在寵物貿易業者眼中的寶,飼主耳中的美妙旋律,卻是保育人士心中的痛,經由棄養或不小心成為逸鳥,卻對台灣本土原生物種帶來浩劫。除了上述埃及聖䴉之外,尚有四種鳥群造成隱憂,轉錄於後供大家參考。



           如果你對於防範外來鳥入侵的議題有興趣,可參閱《AIS Stop──臺灣外來鳥種監測網》。該網站揭櫫了:『防範未然,是防治入侵種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快速、及時阻斷外來種演變成外來入侵種所需花費的成本,比其移除已擴張的入侵種來的低廉許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