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芬蘭的旅遊,接著要逛的是德國;首站要去的是柏林,在這裡可以親自目睹西方現代史中的重要景點,事前做足了功課,兩相對照覺得不虛此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納粹德國已經投降,盟軍為了防止德國之後再度強大,在「波茨坦」舉行會議,發表了「波茨坦宣言」,議定:戰敗後的德國全境由英、美、法和蘇軍分別占領,一分為四。本來是由此四個國家合組一個「盟國管制理事會」,來治理德國事務;由於理念上的差異,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主的共產陣營逐漸疏遠,於1949年,兩個陣營分別扶植成立了西德和東德,德國正式分裂成為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柏林也被分裂成西柏林與東柏林。
由於西德在未通知東德的情況下,廢除舊馬克,實行B記號馬克,對東德經濟形成嚴重衝擊,引發了蘇聯和東德的報復,全面切斷西佔區與柏林的水陸交通及貨運,只保留從西德往柏林三條空中走廊通道,史稱「柏林封鎖」,期望此舉能迫使西方放棄西柏林地區,但在西方國家持續以空運方式進行的柏林空運之支援下沒有實現,11個月後蘇聯解除了封鎖。
東西德之間的邊境大都關閉了,只有柏林分界仍然開放,所以成千上萬的東德人可以經西柏林轉投西方,流失的勞動力使東德經濟瀕臨崩潰,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波蘭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把柏林視為通往西方的通道。這個漏洞,是因為東德的大部分鐵路都會路經西柏林地區,所以柏林邊境無法早先封鎖,當東德修築了繞過西柏林地區的鐵路外環線後,開始了圍堵,修築了全封閉的邊防系統,即「柏林圍牆」。
1963年6月25日,美國總統甘迺迪曾於在西柏林市政廳柏林牆前發表「我是柏林人」(Ich bin ein Berliner)的著名演說。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雷根在「布蘭登堡門」發表著名的「讓高牆倒下」演說,呼籲當時的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拆掉柏林圍牆。在兩年後的1989年11月9日,發生了「柏林圍牆倒塌」事件,當時的柏林人爬上柏林圍牆,不但在上面塗鴉,而且拆下圍牆建材當成紀念品。
「柏林圍牆倒塌」事件,固然起因於東歐各國民主意識的抬頭,然而最大的原因則是蘇聯本身問題重重,無暇、且無能力繼續控制這些東歐附庸國。蘇聯也於1991年12月26日宣布正式解體。
住青年旅館的好處,每天都有志工導遊來攬客,我們就跟隨了一位說英文的導遊,循著歷史的軌跡一探這城市的奧秘。
首先造訪的是「波茨坦」。「波茨坦」是布蘭登堡邦的首府,離柏林市中心約半個小時的車程,因為有一座簽定「波茨坦宣言」之西施林宮
(Schloss Cecilienhof)而聞名。西施林宮是由德國最後的國王威廉二世為其家族所興建之宮殿,以其兒媳西施林公主的名字(Cecilie)來命名。在德國的眾多建築物中,西施林宮的外觀與不過百年的歷史,本來不值得一逛,不過二戰末期,英美俄三巨頭在此地發表了「波茨坦宣言」,此宣言不但決定了戰後德國的命運,亦影響了世界近代史一甲子之久,目前成為觀光客必到之地。附帶一提的,此地與柏林市中心的觀光景點「波茨坦廣場」,毫無關聯。
在西施林宮,還可以看到三巨頭當時的會議廳,牆上掛著他們的合影,以及當時圓桌會議時的照片;圓桌依然保持著光鮮亮麗,世界的動盪變遷對它絲毫沒有影響。
接著是參觀聳立近30年、往昔兩德分裂象徵惡名昭彰的「柏林圍牆」,當時,「柏林圍牆」把西柏林地區如孤島一般包圍封鎖在東德範圍之內。「柏林圍牆」完成後的1963年6月25日,美國總統甘迺迪曾於在西柏林市政廳柏林牆前發表「我是柏林人」(Ich bin ein Berliner)的著名演說,留下了:「自由有許多困難,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們從未建造一堵牆把我們的人民關在裡面,不准他們離開我們。」的名言。
「柏林圍牆」修建之前,約有350萬東德居民經西柏林逃離蘇聯佔領區,柏林圍牆修建後這類逃亡被大幅限制下來,但是仍有約有5000人在此期間嘗試翻越柏林圍牆,而且很多人被槍殺。柏林圍牆在1989年被拆除,殘留的部分圍牆成為寶貴的歷史見證,其中,位在Ostbahnhof車站附近長逾1公里的圍牆是保存較完整的一段。在此可以看到圍牆最初是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這一段圍牆有來自全球眾多藝術家的畫作令圍牆褪去往昔肅穆政治味,取而代之的是藝術氣息,所以被稱為東邊畫廊( East SideGallery)。歷史照片 甘迺迪總統演說 |
「柏林圍牆」豎起時,圍牆留有幾個互相進出的關口,即為檢查哨,由雙方分別控管。當時檢查哨共有十多處,大都位於設立於東、西柏林邊境處。「查理檢查哨」(Checkpoint Charlie)是當時的檢查哨之一,曾經與「柏林圍牆」一起拆除後來又被重建,和柏林圍牆一樣具歷史意義,是柏林熱門旅遊點。目前,「查理檢查哨」前方依然矗立的一面告示牌是當時的遺跡,一面是美國大兵的照片表示將進入美英法管轄的西柏林,反之,另一面是蘇聯大兵照片,則是標明將踏入蘇聯管轄的東柏林。「查理檢查哨」前方,常會有些裝扮成當時士兵的人員,吸引許多遊客拍照留念,增添幾分往昔的軍事氛圍。
布蘭登堡門建於18世紀,在德國歷史上,象徵著普魯士王國的崛起和德意志帝國的第一次統一和興盛。布蘭登堡門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砂岩建築,,大門內側牆面用浮雕刻畫了羅馬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的海格力斯、戰神瑪爾斯、智慧女神、以及藝術家和手工藝人的保護神米諾娃。
布蘭登堡門門頂中央最高處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銅製雕塑,女神張開身後的翅膀,駕著一輛四馬兩輪戰車面向東側的柏林城內,右手手持帶有橡樹花環的權杖,花環內有一枚鐵十字勳章,花環上站著一隻展翅的鷹鷲,鷹鷲戴著普魯士的皇冠。
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徵標誌,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最近的兩次是雷根的演說與兩德的統一。1987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雷根在布蘭登堡門發表著名的「推倒這堵牆」演說,呼籲當時的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拆掉柏林圍牆。他說:「戈巴契夫總書記,如果你想和平,如果你想蘇聯和東歐繁榮,如果你想要自由,那來到這道門前。戈巴契夫先生,打開這道門!」在西柏林市民的一場歡呼聲後,他再說了這句:「戈巴契夫先生,推倒這堵牆!」。1990年10月3日,兩德終於統一,成為「柏林圍牆倒塌」後的最高潮。12月22日,在超過十萬人的歡呼聲中,時任西德總理的赫爾穆特· 科爾由西往東走過布蘭登堡門,東德的最後一任總理漢斯· 莫德羅在門的另一端迎接科爾,象徵著兩德真正的統一了。歷史照片 雷根總統演說 |
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德語: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亦稱為浩劫紀念碑,為紀念在浩劫中受難的猶太人而建的。在1.9萬平方公尺的土地上,聳立著2711塊高低不一的混凝土塊,以網格圖形排列在一個斜坡上。設計者想表達的是:原本具有的秩序因人為因素而遠離人類,導致心神不安與纏擾不清的氣氛。穿梭走在高低起伏的水泥石塊林陣間,可以讓人沈思過往的罪行。
經過主要的歷史巡禮之後,剩下的時間也隨著人潮逛逛熱門景點。最先經過的是波茨坦廣場,廣場的範圍很廣是柏林市區熱鬧區域之一,廣場周邊聚集眾多商店、商場、餐廳、咖啡廳、電影院、 博物館等,是娛樂購物的熱門地點。遠遠望去是高達368公尺的柏林電視塔(Fernsehturm),是柏林目前最高建築物,可搭乘塔內電梯來到高逾200公尺 的球形觀景台,柏林的各大景點盡收眼底,尤其是黃昏時,可以拍攝到變化多端的景色。此外,與電視塔相距不遠的紅色市政廳、尼古拉教堂及柏林大教堂,分別有著文藝復興建築風格與哥德式建築風格引人矚目,值得一看。
波茨坦廣場 |
柏林電視塔 |
市政廳 |
尼古拉教堂 |
柏林大教堂 |
逛過了柏林,到柏林中央車站搭車往東行。順便一提,柏林中央車站也是人們熱愛的觀光景點之一。
在2006年正式啟用的柏林中央車站(Berlin Hauptbahnhof),是德國目前規模最大的車站,以及歐洲最大的高架車站,也是德國運量第四大車站,是柏林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自然也是旅人拍照、打卡熱點。該車站規劃的所謂的「蘑菇方案」,對柏林的鐵路營運做了徹底的調整與重組。柏林中央車站也是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在車站三層樓共15,000平方米的使用空間內,除了提供四通八達鐵路路線數量極多的月台使用外,車站內開設有約80家零售店鋪,經營範圍包括服裝、餐飲、食品、禮品和保健品等等,旅人候車時可逛商店購物,或是在餐廳、咖啡廳休憩兼吃東西,是打發候車時間的好消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